面对美国关税壁垒,航运业如何破局?

2025年4月9日,美国宣布对中国再加征50%的关税。此前,美国宣布对全球加征“对等关税”,其中对中国加征34%,在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%关税后,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加征50%的关税,将对中国共加征104%的关税!4月10日,美国宣布将对中国商品关税加征125%,覆盖全部对华进口商品!
对此,中国坚决反制!对美加征84%关税!全球民众强烈抗议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,多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。
自加税政策公布以来,全球贸易陷入深度震荡,航运业更是受到强力冲击。美国增加关税,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运输成本上升,运价大幅波动,多家航运公司通过运力调整等手段,寻求应对之策。
根据行业咨询机构德路里的最新数据统计,4月7日至5月11日期间,全球主要东西向航线——包括跨太平洋、跨大西洋及亚洲-北欧和地中海航线,已公布取消57个航次,占718个计划航次的8%。

美国增加关税的目的是减少美国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,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美国的资源不能提供制造业回流所需的劳动力。短期内,美国也不可能重塑健全的制造业产业链并重新开始生产。以造船业为例,2023 年美国在全球造船市场份额中仅占 0.13%,与中国约50%、韩国30%、日本17% 的占比相比,差距悬殊。美国造船业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,首先是劳动力断层问题,美国现有造船工人平均年龄高达 52 岁,年轻从业者占比不足15%,要重建 30万人的产业工人队伍至少需要15年。其次,产业链缺失,美国本土船舶配套率已降至 41%,关键设备如船用曲轴、推进系统等完全依赖进口。再者,成本倒挂现象严重,美国船厂工时成本达98美元/小时,是中国的4.3倍,如此高昂的成本使得美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。
美国关税增加将会重塑国际贸易与航运格局,专家预计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短期内将面临较大压力,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被削弱,传统出口行业如制造业、电子产品、纺织服装、机械设备等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。面对上述困境,航运企业应该怎样做?

区域化战略布局,拓展新兴市场,实现市场多元化提升供应链韧性。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往来受到制约,但却增加了与东盟、欧盟、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。例如,自2022年RCEP 生效以来,中日韩区域贸易迎来新契机,中国海运公司积极响应,加密 “海上高速公路” 航线。在新兴市场拓展方面,尼日利亚拉各斯港成为中国海运公司布局非洲航线的关键支点。中远海运在拉各斯港周边建设支线网络,投入10艘支线船舶,开辟5条支线航线,连接拉各斯港与周边15个中小港口,形成以拉各斯港为中心的扇形支线运输网络。
升级服务能力,构建多式联运网络。例如,“渝新欧”中欧班列与重庆港海运业务深度融合,打造“海运 + 中欧班列”组合运输方案,实现货物从中国内陆重庆经铁路运输至欧洲,再通过欧洲港口海运至其他目的地的“门到门”运输。该组合方案运输时效提升 40%,货损率降低15%。
加速智能转型、绿色转型,实现航运业务智能化、低碳化发展。通过构建智能航运平台、完善预测决策系统以及创新数字孪生应用,全面提升运营效率、市场响应速度与风险管理能力;投资新型清洁能源船舶,降低船舶运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;响应绿色发展号召,大力推进岸电系统建设;积极参与碳交易,降低碳成本,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绿色竞争力。
美国加征关税,短期来看可能推高海运成本、冲击部分航线。但航运从来不是单纯的运输环节,而是全球产业链“关税抗性×技术壁垒×政策适配” 的战略支点,在构建多元市场网格、技术创新应用和绿色转型中建立优势,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。
